認識「內家武學


  在孫祿堂的《拳意述真》裡面說到,武學是一種「道」的體現。他認為:人的一生飲食不調,氣血不和,精神不振,就是陰陽不和,也就是失失去了協調和平衡。武學就是一種調整的方法,使人去掉人們身心的偏差,回到自然的秩序,也就是「還虛合道」。這時人的身體和精神,也就顯示出一種和諧的美感了。

  至於拳術的項目有很多,我們要練習的是什麼呢?古人說:「大抵務勝人、尚氣力者,源失之濁;不求勝於人,神行機圓,而人亦莫能勝之者,其源則清!清則技與道合。」換句話說,拳術最好不要一直想挺胸鼓氣,用氣力去打,最好能放輕鬆去調養自己的身體,讓自己的身體回到自然的秩序,也就是「技與道合」。

  在這樣的要求下,明末清初時,出現了三種高明的武術:「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這三種武術,都是先講求把原來努氣提胸的習慣去掉,用柔和的動作、深長的呼吸,把身體的臟腑調整好,並在緩慢的動作和協調的呼吸中,產生身體的膨脹力,也就是「內勁」,所以這三種武術就被稱為「內家武學」。

  中國武術的整理,可以說從明朝末年才算比較正式的開始,在明朝之前,中國的武術雖然發達,但未能整理出有系統的武術理論,只有一些片斷的原則。古代的武將,平時練拳防身,作戰的時候就拿兵器殺敵,據說唐朝開國名將尉遲恭最擅長空手奪槍,常常單人匹馬衝入敵陣,對方雖然刀槍如林,都不能刺傷他,反而被他奪槍反刺,可見唐朝以前,實用性的拳戰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只是沒有形成系統。

  到了明朝,有兩個武將開始整理武術,一個是俞大猷,一個是戚繼光。俞大猷的貢獻,是他整理出很多武術的原則,比如說在他的劍經總訣歌裡面,有「中直八剛十二柔」,又有「剛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後,彼忙我靜待,知拍任君鬥」,「後發先至」,「千言萬語,總是哄他舊力過去,新力未發而乘之」等等。戚繼光則進一步編定了具體的練習把式,據說當時比較有名的有十六家拳法,但是各有其偏,比如說:山東李半天的腿,鷹爪王的拿,千跌張的跌,張伯敬的打,少林寺的棍,戚繼光認為這些拳法「有上而無下,有下而無上」,即使可以取勝於人,也不過偏於一隅,他認為,武術應該像常山蛇陣一樣,「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其身則首尾相應」,這才是「上下周全,無有不勝」。所以他吸收其中各家的精華,整理了三十二式的長拳,他自稱「勢勢相成,御敵致勝,變化無窮,微妙莫測」,在這三十二式中,就有二十九式被明朝末年的陳王廷吸收,編成一百零八式的長拳,其中懶扎衣、單鞭、高探馬、雀地龍、跨虎式、當頭砲,都成了太極拳著名的招式。

  經過兩位大將的整理,到了明朝末年,武術界百花齊放,名家輩出,武術產生了劃時代的演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內家武學。在明朝,曾經有一種武術叫「內家拳」,此拳以打穴為主,有暈穴、啞穴、死穴,名為內家,是為了和傳統的少林拳相區別。在康熙八年時,黃宗羲為內家拳宗師王征南寫的墓誌銘中,強調「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在雍正年間,曹秉仁寫的《寧波府志.張松溪傳》中則說,「拳勇之術有二,一為外家,一位內家,外家則少林為勝,其法主於搏人,而跳踉奮躍,或失之疏,故往往為人所乘,內家則松溪之傳為正,其法主於禦敵,非遇困危則不發,發者所當必靡,無隙可乘,故內家之術為尤善。」這種武術雖然出過幾個名家,像張松溪、王征南等,但傳承不廣,從陝西傳到浙江以後,逐漸沒落,甚至失傳。

  不過這種強調後發先至,以靜制動的觀念,卻越來越被重視,以致逐漸形成新的武術派別,最有名的有三家: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首先,北方出現了形意拳和太極拳,之後從南方傳來了八卦掌,也在河北京師之地廣開宗門,蔚成精英,這三家武術,雖然各有特色,但理路相近,互相激發,形成了武壇前所未有的風貌,這些拳術在思想上已不再以搏人為事,更融會了中國「法自然」 的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練習時強調以「內壯」為先,強調內外的統合,以柔制剛,以氣御勁,因此吸取氣功導引的精華,吐故納新 ,並用樁法築基,講求固本培元、形神一統,走架時則以鬆柔入手,卸去後天濁力,培養靈空鬆騰 的先天之力,與傳統武技大異其趣。

  由於這三家武學理路相近,都是以內功為主,逐漸被歸類為「 內家」,從此「內家」二字有了新的涵義。民國十七年,政府在南京設立「中央國術館」,就以「 內家」統括「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三家之學,於是成為通稱。 以下分別作簡單的介紹(若欲進一步了解,在本站的「拳術」選項,對三種武術都有詳細深入的介紹):

 

一、形意拳

   明末時有「神槍」姬際可者,化槍為拳,取法於飛禽走獸之象,設十二大勢,「勢勢不離虎撲,把把不離鷹捉」,名之曰「心意六合拳」。強調以心意的融貫結合內外,亦簡稱「心意拳」。拳法之雄渾威猛, 著於一時。後經後代損益,化入道家理法,以五行說為統馭,拳法 之陰陽動靜,漸趨於圓融無邊的境界,出手以不見形為能,掀挫擲 放,氣象端嚴,第四代李飛羽功入化境,人共尊為「神拳」。李氏為明「象形曲意,以意合形」之旨,更名「形意」,廣開門庭,雄傑並起。有清一代,威重四方,餘烈至今不衰。其法善以簡御繁,不尚花法,搭手連根剷拔,明快無比,拳理暗合道功,似淺實深,有拳經傳世。

 

二、八卦掌

  八卦掌原名「周天術」,出自道家養生的功夫。明末清初,江皖間玄門修真的道士,在穿林轉樹之際,導引吐納,翻身運掌,由道門「轉天尊」之功,推衍轉圈運掌之術,創下了性命雙修的「周天術」,有善法自然之意。因為取法天地間生剋制化之理,蘊藏八卦九宮之變,也稱「八卦掌」。因蓄勁渾厚無端,出手滾鑽爭裹,翻身換掌,夭矯如龍,亦稱「龍形八卦掌」。清代咸同年間,董海川至南方習得其術,以八卦掌絕技折服群雄,名動京師,乃將八卦掌帶入武壇。

  八卦掌以橫勁為主,沾連隨黏,走穿擰翻,身法有如游龍,也稱為「龍行八卦掌」,掌法變幻無端,以環行的先天掌為體,極變中之奇;以側進的後天掌為用,盡直中之妙,其理隱微精奧,純功之外,尤貴悟性。運掌時內息周流百脈,滋味無窮。

  形意拳和八卦掌的對比十分有趣,有一部電影正好把它表現出來:在《救世主》中,李連杰一人分飾兩角:「壞人」打形意拳,「好人」打八卦掌,前者直勁剛猛,後者橫勁渾圓,在影片中剛好可以看出它們的對比:

 

 

三、太極拳

  太極拳源自河南溫縣的陳家溝,是明代發展出來的內家功夫。河南溫縣有陳家溝,村民世代尚武,明末的鄉兵守備陳王庭從戰場退隱回鄉之後,以長拳為基礎,法「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之理,結合了中醫的經絡學和道家的養生法,用「纏絲勁」貫串周身,調暢百脈,捨己從人,以無御有,吞吐收發,一片神行,創下了剛柔混成的「太極拳」五路。練習時強調吐納深長,運勁綿密,容易培養強大的爆發力,而且機由己發,力從人借,是極高明的實戰武術,後人稱為「陳氏太極拳」。

  數代之後,楊露禪得其奧旨,傳其學於京師,威服遠近,人稱「楊無敵」。清朝中葉以後,楊露禪的後人為了便於推廣,逐漸刪去了許多高難度的動作,發展為柔和舒展的「楊氏太極拳」,以健身體操的形態流行全世界。民國十七年,陳家溝的一代宗師陳發科應邀進京,功力震動一時,「陳氏太極拳」的原貌才被世人所知。這路拳架也是由鬆柔入手,但是積柔成剛,剛復歸柔,吞吐開合,展現了一派剛柔相濟的大雅風規。

 

回上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