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學到內家

     ──近代武術發展的側面觀察

林世奇

壹、內外家之別

  武學在中國的發展,深厚而精微,一直是和「文治」相經緯的一個主流,自古以來,在盛世固然大備於朝廷,而衰世亦能見佈於草野,各地雄拔之士,往往以武備立身家,由於穎異並出,各闢宗法,因此千年派下,所衍生的法門便日趨繁密,遂至不可勝數。

  至康熙時,大儒黃宗羲曾依當時拳家的說法,將武術大別為內外二家,略示其要,此後學者雖紛予以援用,但於「內家」「外家」的定義卻見解分歧,迭有爭議,民國初年,政府於南京設立的中央國術館乃依當時通說,以「內家」為「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的統稱,而少林等拳法則泛稱為「外家」。

  「內家」武學之見重於武術界,蓋由武術發展的大勢而來,古代武術的興起本為搏擊格鬥之具,過去的發展多以硬功直進為上乘,其勢輒以威猛迅疾見稱,初學者若有差池,反不免傷及臟腑,纏綿難癒。明末以來,拳家於傳授的方法乃漸漸強調以「內在」的調養為先,在武術的結構上來說,即利用「站樁」的方法築基,調理臟腑,蓄養內力,並孕育出全身的整體勁,火候既足,始以「軟功」練法進入武學領域,吞吐收放,進而掌握克敵制勝的先機,而在內涵的增益方面,則和中國的傳統儒、道二家的思想做了深入結合,內在的心性修養成為拳術的主要精神,這其間復吸收了道家「導引吐納」的重要方法,使心性與內力相為溫養於是「內功」的體用乃愈加完備,在這樣的原則下發展出來的武學以「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三門為主,遂統稱為「內家」。

  內家武學的勃興,在武術史上開展了新的風貌,而與傳統的少林武功並峙為四,指出了武學未曾開發的另一片天地,明末以迄清季,其風遂大行於南北,於中國武術的影響極為深遠,因略敘其源流大意,俾學者知其所本焉。

 

貳、內家武學的發展

  內家武學既為上述武學的統稱,欲究明其來龍去脈,自應分別掌握其中各門拳法的統系淵源,然後始能綜觀全體,明其旨要。茲就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的發展,略述如下:

一、形意拳

  形意拳的起源,充滿了傳說附會的色彩,拳譜語焉不詳,達摩、岳武穆、張三丰都曾被奉為開派祖師,其中岳武穆首創之說尤盛、但正如形意大家寶顯庭先生所言:「代遠年湮,傳說匪壹,俱無文獻足徵,未敢據為信史」,對於前輩授受的系統,確鑿可考者,僅能斷自明末的姬際可,姬公以前,遠紹無據,姬公以後,則世系昭然,確實可信,近世拳家乃多奉姬際可為形意拳創始人。

  姬際可,字隆風,為山西蒲洲人氏,生性豪邁好武,頗為刻苦用功,初精大槍術,姬氏族譜說他「技勇絕倫,晚年破流寇於村西,手殲渠魁,人號神槍」。其手搏之技是否另有傳承,雖傳說不一,但他所傳的武功,經其整理裁創,應屬事實。姬際可的拳法以心意為主,注重心意的融貫,強調內外的結合,手眼身法必求渾然天成,因此初名「心意六合拳」。

  心意六合拳之勢法,係由前人對自然界的觀察而來,鳥獸之動、風雲之變,融入武術的體系以後,參以進退趨避之理,遂寓攻守之勢。古譜所載較簡,象形者僅有六勢:「雞腿、鷹捉、龍身、熊膀、虎抱頭、雷聲」,然武學根基既備,於飛禽掠食之勢、走獸搏鬥之形,信手拈來,莫不凌厲,於是各個名家會其理法,代有增益,遂衍至十形乃至十二形矣!自姬氏創拳以來,曹繼武、戴龍邦等人相繼紹承,由於武術心得有別,在北方遂派生三大支脈:

  (一)心意六合拳在河北和山西兩地的支脈,由於風格較相類似,皆以十二形為主,五形為基,並且因形取意,更名為「形意拳」,這二個支脈,均承學於河北的李飛羽。

  (二)心意六合拳傳至河南的系統,則以十大形為主要內容,係馬學禮所傳下,後世亦稱之為「河南形意」,由於河南形意傳承保守,據云古風極濃,拳架較為沈雄剛猛。

  河南系統的形意拳傳承不廣,未能普及,而河北與山西卻以李飛羽之故,宗風廣被,尤其河北為盛,李飛羽(字能然,或稱洛能)乃當時形意一派的宗師人物,由於他打破了過去心意門教人唯親的保守觀念,廣為傳藝,因而其後能人輩出,聲名大噪,弟子郭雲深、劉奇蘭、車永宏、宋世榮等均蔚為大家,而再傳弟子李存義、張占魁,以迄尚雲祥、韓慕俠等人,自晚清而民初,或剿匪滅盜,或鋤強扶弱,威名大震,更成為北方重要的安定力量。

  形意拳大體而言,招式並不繁複,但欲得其神味理法卻難。前輩李飛羽嘗云:「形意拳術形式極簡單,而道則深奧。」蓋形意拳忌用拙力,其精髓全在神氣二字,上下相合,內外合一,若至於無拳無意之境,已入內家上乘之功,歷來拳譜於此闡述頗詳,端賴學者之用心耳。早期最重要的一部拳譜為《心意六合拳譜》﹝或稱《形意拳譜》﹞,據說係姬氏得之於終南山道士,蓋出於岳武穆遺緒云云,但其說玄誕,考據家徐震認為應係後人所偽托,惟此譜論證極為精到,堪稱形意拳經典之作,頗足以印證後學。

二、八卦掌

  八卦掌的淵源不知起自何人,清朝以前未嘗聞稱。至清初時,董海川以八卦掌絕技崛起於燕趙,名動京師,北方豪傑風從群起,八卦掌遂衍為中國武術史上的重要宗派,因此八卦門人往往以董海川先生為開派鼻祖。惟董氏身世疑幻,得藝之經過頗稱傳奇,蓋董氏嘗自言涉跡江、皖,山中逢道士授藝,學乃大進,而「丹士」究為何人,眾說紛云,益增神秘,本門高義盛師祖曾以師門傳述,斷定為江西廣華山的畢澄霞祖師,其說系統甚明,似無傳訛之虞,今從此說,容俟大雅君子裁正之。

  董海川,係直隸順天府文安縣人,賦性豪爽,頗喜漫遊,自八卦掌法大成之後,回返京都,供職於王府,其後偶因機緣得試身手,聲震遠近,遂廣開門庭,授徒傳藝。縱觀董氏生平,無論拳劍器械,無不造其極詣,於八卦掌的整理,光前而裕後,堪稱一代武學宗師。其接引後學則以活潑多變著稱,因材施教,並無定法,後世八卦掌系統冗雜,或肇因於此,但當時門徒因得各展所長,威澤極盛於燕京,尹福、程庭華、馬維祺、劉鳳春、宋長榮等均有聲於世,名重一時,其中程庭華傳授最廣,今日八卦掌傳人多出於此系。

  燕、趙之地,民風慷慨尚武,八卦掌和形意拳既同盛於河北,因緣際會,穎異之士亦因相互砥礪,藉為輔弼,遂日漸合流,相傳董海川與形意拳名家郭雲深數較於肅王府,難分軒輊,乃以拳理相印証發明,蔚為美談。今以武術觀之,形意拳以直勁為主,剛毅古樸,八卦以橫勁為主,機巧多變,其勁本有相輔相成之功,除卻外形拳架的異點,二者的理路卻均於內家上乘的精要,息息相通,是以形意名家往往亦能深入八卦武學,李存義、張占魁、韓慕俠、孫祿堂等形意前輩,即均為八卦門之大家。

  八卦掌開宗既晚,於傳統武學反省亦深,《易經》窮理通變,號為「智海」,遂為拳家所本,因形取象,托意於卦,相生相連,勢勢貫串,衍生了極富機變性的八卦武學,而由於早期八卦掌源出道家玄門,益得道家「導引練氣」之術的豐富浸潤,充滿了玄門養生的色彩。因此學者欲明其理路,必深入中國傳統思想之體用,窮理盡性,知常察變,切不可汲汲於搏鬥,專務擊刺,致失其神髓。

三、太極拳

  太極拳為今日最流行之拳術,傳佈之廣,即婦孺亦自耳熟能詳,惟起源之說或因附會,或由訛傳,每託玄祕,令人莫測高深,民間尤喜以「邋遢道人張三丰」為祖師爺,輾轉引用,未及詳考,但態度嚴謹之學者則以力求篤實為本,極慎於傳述。武術考據之風勃興於民初,名學者唐豪、徐震等人於太極拳起源之說均詳加考証,不憚煩瑣,條陳縷析,反覆批駁,數十年來,史料相為佐証,脈絡益明,附會之說乃戢,武術界於是斷定:太極拳乃清朝初年,發源於河南溫縣的陳家溝。

  陳家溝世代相傳,武風極盛,太極拳究創始於何人,頗難定論,最有力者有二說:一說以為明末戰將陳王廷於明朝亡後退隱家居,晚年於陳家溝造拳自娛,教授子孫,是為太極拳創始人;一說則以為陳家溝本有炮捶行世,乾隆年間,山西人王宗岳過陳家溝,將炮捶加以改訂,遂創太極拳,二說均言而有據,故未敢妄斷,並錄於此,容俟方家指正。

  太極拳既創於河南,初時僅在陳氏族人間謹為授受,未傳於外,其後之所以風行於海內,當肇基於河北永年的楊露禪,據傳楊露禪因慕陳氏威名,甘赴陳家溝為傭僕,久侍得窺授受,復得陳長興之親傳,學乃大成。楊氏返北後,由於武功冠絕一時,技顯當世,遂以「楊無敵」之名馳譽京師,廣開宗法,力為提倡,而門人踵接,絡繹相承,太極拳乃大行於河北,與八卦掌、形意拳交互輝映,並重於京畿。

  楊露禪所傳太極拳,於原有陳老架已有改訂,其後門下弟子於拳意各有所會,支脈愈衍愈眾,遂派生了武、吳、李、郝、孫氏各家的太極拳,其中武禹襄的拳架,尚兼受河南陳清萍趙堡架的傳承。而楊露禪所傳的太極拳,經楊露禪之孫楊澄甫定型以後,流傳極為廣泛,可謂遍及於海內外,因此今日最常見的太極拳,迨出於楊氏。

  楊氏太極拳既為後世所盛尊,舊有的陳氏太極拳反而鮮為人知,民國初年,陳發科應邀至北京傳習太極拳,身法與手法均與楊氏迴異,功力之純、藝業之精,卻震駭於當世,於是陳氏太極拳的風貌乃披露於世。大略而言,陳氏太極拳柔中寓剛,醇厚中不失蒼勁,可以說保留了較為濃厚的古風。

  太極拳流傳既廣,拳譜亦自豐富,早期最重要的一部拳譜為王宗岳所寫的《太極拳論》。拳譜中以太極兩儀立說,文字精練,曲盡武學之妙,對太極拳作了全體大用的深入描述,充滿了哲學的理念,蓋早期先輩既深觀於盈虛消長之機、乃以古代的易學思想為大本,御繁執簡,於吞吐收放的理路出入自如,略無拘礙,因此遂以萬物之母:「太極」為名,用明斯旨。

  就學習的過程來看,太極拳以鬆柔入手,輔之以導引吐納,即在於培養全身的內力與整體勁,迨學養深厚之後,鬆柔中寓有剛勁,沈著中亦有輕靈,因此應敵時隨粘隨化,出手成圈、剛柔俱泯,一片大雅風範,盡在於一心之用,學者若誤柔為軟,惑於外觀,即終身習之,亦不能深造有得,有志於斯者可不慎哉!

 

參、結語

  這是一篇概論性的文韋,旨在對於中國近代武學開展出「內家」一路的過程,做一個扼要的介紹;並透過這樣的敘述,概略的提揭「內家武學」主要的精神。做這樣全面性的觀察,有助於對武學整個脈絡的掌握,但是這種抽象的了解,惟有在親身禮踐,進而層層深入驗證以後,才有實際上的惹茂。武學所以不同於其它的學術,即在於對「身體」實踐性的要求。對一個研究武學的人來說,「太極」、「陰陽」等玄理,如果只是停留在口誦心熟的階段,便是不曾踏入武學的殿堂。內家武學也好,外家武學也好,拳家們在歷史上的眩目神采,完全在於他們的精神與肢禮充分驗設了武學的菁華,而獲得生命的高度肯定,進而在為人處世上進入圓融無礙的境界,這不但是武學家,也是人們求任何學問的終極目的。

  而出現在歷史上所有的武學宗派,均是為了提供一條利於學者入手的途徑,內家之為名,亦即在於強調「內在」修煉方法的重要性。以站樁的過程來看,人們外馳而散亂的精神,在輕靈鬆靜的要求下被沈澱下來,而所有的架式,處處要求一種圓潤而飽滿的意味,便肉體和精神巧妙的融合無間。透過這種鍛鍊方式,不但在技擊上完成了渾厚無端的整體勁,轉圜收發,游刃有餘,更在精神上進入和諧而圓通的秩序,而與周遭的自然秩序融而為一,蘊釀了無窮的生機和喜悅。這不但是武術史,更是人類文化史上了不起的成就。

  從這路武學發展的軌跡看下來,一直看到忽視武學的今天,尤其令人意識到武學中「內在精神」的重要性。就作戰而言,武術也許不再那麼迫切的需要,但是旺盛的體力和充沛的元氣,永遠是人們生活的重要憑藉。「內家武學」不但提供了這一點,更拓展了一種圓通而深厚的氣象,學者們悉心體會,遠近高低,莫非江山。善體此意者,大是無限風景。


回上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