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自民國十七年國民政府成立國術研究館隨即改名南京中央國術館,並成立湖南河南等一系列的國術館後,被簡稱作國術。如今,認同中華民國國術會組織的練武者仍襲用此,代表傳統中華武藝的名詞。大陸則改用武術二字。外國人比較了解的是「功夫」一詞,雖然他們大多誤會了功夫兩個字的中文涵義。
不論是國術、武術、功夫、武藝、武學、武技、技擊、手搏、拳腳,任何名稱,大體上而言都在一個範疇裡,都是指中國文化中極重要的一項藝業,一門與自衛自強、養生保健、強種強國有關的大學問,絕不只是搏擊打殺而已。
這門藝業,溯源春秋戰國,豐富於明、清。清中葉以後,因著洋槍洋砲洋文化的入侵,擊垮了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順勢也摧毀了中國人對它的認同。義和團事件可算是它最後一次派上用場的掙扎,抗日戰爭時大刀隊則可算是它另一次企圖反撲,大約也只起了民族情操上的一點鼓舞作用。自是以後,國人欲思振奮,聞雞起「武」時,「武」的多是立正稍息做晨操的洋玩藝,肯練拳腳站樁拉架式的,那是愈來愈少,甚至被視為異類了。
武,是一種修煉,講究的是內斂,要求的是內實精神、外充體態,是肯定自己作為一個人,立在天地間,活在社會裡的一種氣魄,一片膽識。
中國其他的傳統文化,詩詞歌賦、琴瑟簫笛、水墨花鳥、篆草隸楷,難道就比這樣的武文化更有精神嗎?
因為重文輕武,因為洋文化入侵,中國人對自己的武術文化喪失了信心,模糊了認識,產生了誤解,咸認為「練那個沒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