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功夫在台灣

楊中和(中華民國國術會力與美雜誌總編輯)

  自從大陸「變色」後,台灣便以中華文化道統的「傳人」自居,然而,就中華文化中很重要的「武術」這一門,台灣到底如何「承先」?如何「啟後」?在教育文化拚命「向西看齊」下,中醫、國樂、國畫、國劇全都被撇到一邊,向來被誤以為「不過是拳腳把戲」的武術,該怎麼立足扎根?

  民國卅八年以後,一批中原武人遷來台灣,偶爾在公園河濱活動拳腳筋骨,讓台灣本地只看過南拳的人開了眼界。原本只知道鶴拳、太祖拳、詠春拳、羅漢拳、詠春拳的閩粵後裔,第一次見識到太極八卦形意通臂螳螂梅花長拳等大開大闔的平原大地拳風,絕不同於江南嶺南水域、地理環境中發展出來的短橋窄馬功夫,求學者日眾,很熱鬧了十幾廿年。

  一些因中國長期戰亂貧窮而離鄉背景跑外洋的華人,無意間也把中國武術帶到了世界各角落。

  於是日本人偏愛學少林,韓國人多練螳螂,歐洲人滿喜歡詠春,南洋有鶴拳蔡李佛,南美有洪拳鷹爪門,美國則是什麼都有。中國人丟掉不要的東西,外國人認作是寶,紛紛來求。碰上大陸竹幕深深,只好跑來台灣、香港尋求武術的根。當然,這其間受影視傳媒的影響最大,並不是我們主動去「發揚光大」的。

武人在兩岸中國都像油菜子,能傳一兩個像樣成型的徒弟,都是托祖師福蔭。

  於是我們發現:李小龍是先在美國打拚出頭的;大衛卡拉定好像比中國人還能詮釋中國功夫;自天津到台灣的八卦掌好手王樹金是要靠到日本才揚名的;台灣本土的廖五常在日本遠比在台灣受到尊崇;常東昇花蝴蝶的頭銜是外國人贈予的。

  我們又發現:隱身軍中的一批教官名家如李元智,卻因中華民國下令軍中改練韓國的跆拳,不再練國術,活活被氣個半死;查拳好手張英健是要靠管理彈子房活命;一批批來拜內家拳名師張峻峰的是日本人與美國人;太極名家鄭曼青也是先揚名海外再風光回台。

  而在大陸,練武屬於「四舊」,是「封建餘孽」,有名氣的武人被整被鬥得格外悽慘。自然門杜心五的高徒萬籟聲被批鬥得想自殺,用頭撞牆,牆破頭不破,只好苟活到改革開放後,才柳暗花明又被奉為「國寶」。

  武人在兩岸的中國,都好像油菜子,那兒落地那兒活,能傳一個兩個像樣成型的徒弟,那算是托祖師的福蔭。

台灣一批硬脊樑的習武者,堅持理念,總算撐持住薪傳之火。

  這十來年,情況活絡開了。大陸新培養起的苗子已出類拔萃,開始活躍世界「武台」。少林李連杰紅了;太極陳小旺跑到澳洲教書;形意王書聲常去日本授業;台灣一批硬脊樑的習武者,堅持自己傳統國術的理念,雖不能靠武養家活命發財,總算撐過來了,薪傳之火並未熄燼。

  要注意的是,世界各地學習中國武術的人也逐漸成氣候了,他們今天跑台北、明天到北京,到處挖到處學,錄影照相,送禮拜師收集資料,有擂台就打,有比賽就上,靠著天生體能條件好,再把泰國拳的腳法與美式拳擊融會貫通,恨不得早早把兩岸中國武術高手全部擺平,自立門戶,讓中國功夫不再只屬於中國。

  慢慢的,「太極拳是日本人發明的」這種話都出現了,史帝夫席格來台北轉一圈,好像「也不覺得怎麼樣」,不理不睬的就走人了。

武術文化正等待新的習武者,再次肯定它特立於天地間的意義。

  中華民國國術會近年努力想打出新格局、大格局,維繫傳統國術宗主國的「面子」與「裡子」,但得到的「青睞」並不多。台灣的大環境是很功利、很短視的,台灣的教育文化導向是全盤西化的,國樂國畫國劇國術中醫,傳統文化的全部靠邊站,一些掌握雕蟲小技者可以封為「大師」,傳承一派武藝絕活的武師,連到中學教個課外輔導都摸不著門路。

  雖如此,中國武術還是有它可以期盼的盛世美景,因為學過練過的人都知道它的好處,只是不能預料,它將在那一塊土地,由誰的手裡再造新契機。

  中國武術的種子,已經隨著中國百年來的動亂而散播世界各地,它將不只屬於中國人已是肯定的事實,各種門派與套路都可能被整理復興,武術文化正等待新的習武者再次肯定它特立於天地間的人性化的意義。

  江湖代有武人出,人可以弘武,武亦可以弘人,正確認知武文化、認識武者明師,才是中國武術的新希望。


回上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