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樁與意念

主講:卓明仁

 

  今天我要講站樁。大家從基本功開始,要學拳架子,就會教站樁。站樁可以練出功力來,很多人練一練,感覺好像在罰站,感覺不出站樁可以練出什麼功力,這就是沒有抓到站樁的要領,這是訣竅的問題。講姿勢,我可以幫你從頭到腳調整好,但是你一回去就忘了,還是站你的,過了一兩年,還是沒東西出來。站樁是內家拳登堂入室最重要的步驟,站樁練好了,內家拳才練得出來,站樁練不好,你的內家拳永遠只是一個樣子,而且你的樣子是一個很差的樣子,一點味道都沒有的樣子。站樁是內家拳的法門,而「意念」是站樁的法門!

  站樁為什麼要用「意念」?又不是打拳,幹嘛要意念?用意念才能站出它的效果。很多人站樁,他就是站站站...意念?他就想:「我站」「我是在站哪!」你刻意去加強你「站」的意念,兩三個月下來,你打拳還是沒有意念,推手時還是沒有效果,這就是你意念的「方式」不對!站樁用意念站可以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

  剛開始最基本的,就是要「內視」,自己看自已,「內觀」。內觀有兩種,一個是從心裏面看,一個是把自已列為第三者來看。首先,頭要頂,後頸要直,輕微的往上頂,不要往下看。你如何去體會「樁」整個的感覺?頭頂懸,然後沈肩墜肘,肩和肘都要放鬆,把你的手輕輕旳抬起來,五指微張,輕輕的拉開,一點力氣都不要用。然後坐胯,胯往下坐,坐胯就是當你坐胯時,要感覺此處(胯部)是折的,不要斜出去,你的重心已往前衝出去了,那樣永遠站不出東西來。坐胯時尾閭到你的頭頂,一直線往下垂,這時你就可以知道你的重心在哪裏。然後屈膝,屈膝時要把大腿稍微往內移一下,不要開開的,要往內收。往內收的話所有的重心都集中到一個點,就在兩腳的中間。這是一個最簡單的姿勢,可是很多人都做不好,老師教你做你就這樣做,可是你不曉得要訣在哪裏,知道要訣以後,就要用你的意念來站。怎麼去站呢?就像我跟你講的,你要內觀,很多人剛開始站,眼睛睜著沒辦法「內觀」,所以剛開始站可以閉眼,從頭想到腳,這個姿勢正確以後,你就會發現你的腳板是很沈重的,所有的重量壓在你的腳板上,你的上身一點壓力感都沒有,全身放鬆。很多人站樁時,為什麼手會僵硬?就是你的意念沒法放鬆你的手。如何用意念?你可以用兩個方式:

  一個是你自已站在裏面看你自己,從頭想到腳,「全身的放鬆」是一個很重要的意念,很多人發現他的手是僵硬的,這是你的意念運用不對,意念運用不當時,很容易把你的肌肉緊繃住,所以你要完全放鬆!

 

:「從頭想到腳是什麼意思?」

答:「就是我剛剛提的每一個要點你都要想到,頭、肩、肘、胯、膝,然後到你的腳,先把所有的姿勢調整好,然後放鬆你全身。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頭頂懸時,你的背脊是直的,就是要涵胸拔背,涵胸拔背不是彎腰駝背,你的背是直的,尾閭要收進去。」

  另一種是你自已假想你自已站在旁邊看你自已,這樣可以看出你那裏錯,因為看別人時很容易看出錯在哪裏,自已站時卻不知道,站樁剛開始最重要就是用這種意念,好像阿里巴巴,心裏一想「芝麻開門」,門就開了。這似乎玄了一點,無法完全用言傳,自已去體會,各位只有儘量去揣摩。

  我想講的意念就是這種意念,當你研究到這個程度,每天站樁時,就可以每天很輕鬆地把姿勢站出來,一站,我的全身是鬆的,我的肩膀不僵硬,我的手不會酸,我的氣不會浮,我的重心就在我的兩個腳板上,你可以發現兩個腳板是很重很重,所有的重量都在你腳板上,這是你第一個階段意念運用成功,然後你準備進入第二個階段。你第一個階段做完以後,全身是鬆的,重量就在你腳底下,這時候你就做到一個「整體性」,這是我們內家拳很重要一個問題:「整體性」!你練不到這個整體性的話,你打拳永遠是種支離破碎的感覺,沒有一個很圓的感覺,你動作出來就沒有力。

  如果你身體鬆的話,你表現出來的的動作就是一種很柔的動作,在很柔的動作當中,你會體會到你的腳的重心,實際上我們內家拳所有的力氣就是一種反作用力:你本身的重量賦予地面,地面所產生的反作用力,再產生的這個力量才是我們內家拳真正的力量。所以,內家拳不是強調肌肉強壯,而是強調你整個人的意念,跟你身體的整體性,精神性的,統和性的配合,才能達到這種力量的發展。

 

第二階段:

   當你懂得你的重量在兩腿之間的時候,你就曉得你重心怎麼下去,你的重心下去之後,你就曉得怎麼樣它可以彈上來,當你站得很穩的時候,你沈下去的時候,輕輕動,你就感覺你的身體像一個彈簧,在那邊彈。這就是我們最基本的發勁的原理,第一個階段做完了以後,你懂得所謂的整體性,然後第二個階段的運用是,如何來進一步感覺所謂的「意念」。拳經上常講「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所謂「拳無拳」就是你要打拳,你沒有去想你用什麼招式,可是你出來你就可以發揮到你要發揮的東西。

  舉例來講,一個人攻擊你,很簡單,要怎麼擋,怎麼閃,你一出手,他就飛出去了,很簡單,這叫「拳無拳」。「意無意」呢,雖然我們的拳強調用意念來練,可是不能刻意去用你的意念,如果刻意用的話,你這東西變成一個很死的東西。拳無拳,意無意,可是無意之中,他卻表達出一個東西出來,你在無意之中有一個真正的意思,人家打你的時候你根本就不要想,就使他出去了,這就是真意,達到你練拳的目的。你達到這個「無意」的時候,你要體會你自己另外一個站樁的方式了,當你一站的時候,你很自然,一站,可以感到你自己很沈,很沈,可是你不是很硬,不是一堆大石頭,你是一個很柔軟的東西,可是你有一個很沈重的噸位,你是很軟,很柔,所以當別人攻擊你的時候,你會產生一種很自然的反應,不會被他一攻擊就硬掉了。假如你是一個很硬的東西,一攻你就碎掉了;你很柔的話,對方攻擊你,你會有一個彈性產生,可是對方無法動你,因為你有一個很重的噸位,這就叫做「沈」,前面的「柔」也就是所謂的「鬆」,你能達到「鬆」,「沈」,表示你達到、進入了另外一個階段。

  那這個意念要怎麼運用呢?你必須想你自己這樣站著,站著以後,覺得你兩個腳就跟插在地上一樣,你就像一個草,風吹的時候你會動,可是你會彈回去。你站著你要感覺你自己是和空氣之間產生一個作用力,你必須要有那種敏感度,這種敏感度練出來以後,你就會產生所謂「虛實」感覺。連空氣這麼微弱的東西,你都能感受他給你產生的壓力,所以以後當你要運用的時候,對方力氣剛要出現,你就曉得他要發力了,在他發力之前,你就可以阻止他。我們再回頭講這個意念。你把你當作是風中的草,永遠會回來,彈回來,而不是一吹你就倒過去了,你人體練到這個地步時,表示你的站樁已經完全達到他的效果了。你練的東西(站樁),已經練出來了,你的柔、沈、整體性、怎麼去發力,這些東西很自然的就會出來,你體會到這個階段(第二階段)的意念,以後打拳就曉得什麼叫真正的意念,不是刻意強調你的手上,也不是丹田,但是一站出來你的神就出來了,這就是意念的產生,可是他不是刻意強調「我的意念要出來」你平常在訓練你自己的時候,要培養出這種意念,而不是你們剛才講的「要注意哪裏」那只是「注意點」而已,不是真正的意念,我們練到這個階段講的所謂意念,就是你一出來,很威武的樣子,沒辦法侵犯你,這就是站樁可以練出來的東西。

  當你練到這個程度時,後面會有很多東西會跟著不斷地出現,你不必刻意的去要求,你只要每天站樁站樁,然後你在練你的拳架時就會發現很多新的東西出現,你根本不用去「我要想這個」「我要想那個」,那已經失掉「真意」了,那內家拳就可能練不到一個很好的境界,你只能練成一個「對拳架子很熟悉的拳手」而已,不是一個武術家。

   這些東西它包括的範圍很廣,我今天講的站樁的東西,不是單純地我講完之後你回家練就可以練得出來,也許第一個階段你可以練出來,第二個段你可能就練不出來,這些都需要你平常不斷地看拳經,拳術的書籍。還有就是你要長期的「自己練習」,我講的練習不是只有一三五來團體練習,練完了好累,好舒服,回家個澡睡個覺就完了,真正的練習是你必須「自己練習」!像他們這邊幾位(按:指座上師兄:徐迪華等),不是一大堆人練習,我來練了幾下,這不是讓你拳術進步的正確方式,拳術會進步,完全是你自己一個人在練習,在獨自練習之中你還要去思考,然後慢慢地意念這些東西會很自然地產生。

   我今天主要講的是站樁的問題,只要你下工夫去練,時間是很難講的啦!只要你照這種方式去練,一個禮拜到兩三個月就可以練出一些東西來。

:「頭頂懸,腦部會不會充血?」

答:「那是一種感覺,輕輕地,你發覺頭頸是直的,就像有根線輕輕拉直一樣。然後你的手腳有一個張力存在,這個張力就像一根「線」一樣,若你是一根「棍子」,對方用力壓下去你才感覺力氣來了,線就是一種張力的代表,你只要輕輕地動一下就可以感覺它在波動,你的靈敏度就是這樣練出來的,所以你在練時,你都要放鬆,放鬆不是叫你鬆得無力,要保持一個張力存在,就可以練出靈敏度,可以練出虛實感,懂得什麼叫虛,什麼叫實。」

:「站樁和馬步,弓步有何不同?」

答:「站樁和馬步、弓步沒有所謂的差別,以前人站樁就是蹲著馬步站樁,現在人的身體狀況沒有以前人那麼好,現在人站樁都是高高地站,可是等到你練到一個階段,有一個強有力的爆發力時,你就必須蹲著站樁,要訣是一樣的,現在人沒有那樣強壯的肌肉,假如你蹲著站樁,你連思考的餘裕卻沒有,你只會體會到「腳好痠」,無法注意到全身每一個部分的細節問題,實際上它就是一樣的東西。我以前站樁就蹲得很低,這個手是讓你產生一種張力感,這是一種姿勢的問題,現在的馬步、弓步就是練你的持久力,讓你的腿有強勁的耐久力,這個耐久力出現以後,然後你去站樁。站樁目的就是練你的敏感度,怎麼去運用你的肌肉,等到你的馬步已經練得很有力氣,然後你去感覺你身體,很自然就和你身體結合在一起。」

:「何謂虛實感?」

答:「例如推手,有時對方力氣已經來了,你來不及應變,就是你沒有虛實感,所謂虛實感就是你的「敏感度」,對方剛要用力,你已經感覺到了,你在他力氣還沒有出來時就把它坐掉。簡單說虛是無力,實是有力,可是你練出來以後,虛實可以代表很多層次的意思,實際上它所代表的就是跟『陰陽』一樣,現在講你可能不懂,以後練到一個程度自然懂,簡單講,一個架子站出來,就有所謂虛實,這虛實不是敵人的虛實,而是你本身的虛實,如形意拳的三才步,要虛要有實,就是所謂『單重』。」

:「身體若有一點發熱,如何?」

答:「不要理它,調息就好,不要刻意去想它。」 ※另外,坐胯一定要收尾閭,屁股不要翹出來。不坐胯,力量下不去,就無法產生反作用力,身體的力量在某個地方已經跑掉了,沒辦法落到腳板上去,也就無法產生地面的反作用力。還有樣子不對,表示一開始就沒有下工夫,一開始基本功就要紮下深的基礎,到以後才會有很深的發展,一擺出來姿勢就很標準才行。若是用你們所謂的「意念」,姿勢卻不標準,永遠練不出來。

 

〈老師的講評和補充〉

  我教的時候,講過去,覺得很順,有時未必注意小地方,聽他們講有個好處,就是提醒大家注意小地方,你們學習過程也要敢講,敢講很重要,講了才知道自己那裏不順,那裏可能不太對。站樁就是因為太簡單了,所以不曉得從那裏著手,你要自己練習,最基本架子一定要對,卓明仁有一個好處,他不會不教你,他最近幾年都在練站樁。

  站樁一定要坐胯,坐胯有個好處:「三折」,沒有「折」,動作無法變化,力量、動作變化不出來,會很硬,「折」是很有彈性的東西,收才能發,從腳至膝、胯、手至肩,人身有三大折,每大折有三小折,胯是中間這一折,非常重要,一定要坐胯,有折,高馬亦不妨,無折,再低也無用。沒有折就沒有力量,也沒有彈性,死板板的。再來要進一步體會虛實,虛實是處處有,每個地方都有陰陽,力量、架勢、搭手、甚至無形之中的變化,都是。站樁裏的意念,就是這個東西!虛實是很複雜的,很奧妙的,你要懂得拳的奧妙,三種拳都懂,你若不懂,練再多拳也不懂。觀念的問題要用身體去印證,練出來就是你的,否則不能算「懂」,你要練出來了,才知道你想的對不對,還沒練出來時,你的觀念都不一定對。

   內家拳,要把動作整個放慢了去練習,你無論比個架勢,打個動作,要注意你的頭腦在做什麼,我們講精氣神,一起手、一蹲步,你整個身體的動作很完整,你的身體和四周的環境結合為一體,「站樁」講爭力,就是和空氣的接觸,怎麼接觸?依照基本的方法來練習,上下左右前後六合,你去感覺,就會有精、有氣、有神。架勢的轉變,都是「精神」的發揮,你才能懂到真正的喜悅!要練,就要得到它,不要辜負了這些練習的時光!

七十八年度第六屆易宗內家武學大會
紀錄:林世奇
打字:曹文貞


回上一頁
  回首頁